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血管阻塞从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是世界第三大循环系统致死性疾病,仅次于心肌梗死和卒中。VTE主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两种,它们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形式。
VTE多属于复杂疾病,其遗传率约为60%,这表明很大一部分VTE风险是由遗传驱动的[1, 2]。复杂疾病也称为多基因病,指相关性状的表型没有明显的孟德尔遗传模式,多表现为连续的数量性状变异,遗传机制较为复杂,不是由一对基因控制,而是受多基因与环境的协同调控,在医学上较难进行明确诊断。由于复杂疾病遗传风险由多个微效位点及少数主效位点的累加共同作用所决定,国际上常采用“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模型”策略进行复杂疾病遗传风险评估。
近年来,大规模GWAS在西方国家对欧洲或非洲裔美国人血统的受试者进行了多个VTE风险位点鉴定[3, 4],并应用了多种计算方法(如Prsice、线性叠加、逻辑回归、生存分析等)进行PRS分析,,一致地结论表明:在多个PRS模型中,与欧洲血统的预测相比,东亚血统人群的准确性降低了约50%,这表明不匹配的遗传因素导致模型参数从欧洲到亚洲人群的可转移性较差[5]。已有研究证实:高加索人群中与VTE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主要为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而这两种突变在亚洲人群中极罕见;另一方面,在西方人群中罕见的PC缺陷、PS缺陷以及AT缺陷却是亚洲人群VTE相关的主要遗传缺陷类型[6]。
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的出现,有利于筛查VTE的遗传高危人群,了解相关遗传危险因素并指导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而构建VTE PRS遗传风险预测模型已成为临床实践的一大研究方向。现对已发表的VTE遗传风险评估模型及其效能情况进行总结。
国外VTE遗传风险评估模型
GRS-5
PRS-297
PRS-36
GRS-100
PRS-10
PRS-93
GRS-273
国内VTE遗传风险评估模型
PRS-288
PRS-53 SNPs
PRS-GW
VTE遗传学研究展望
中国人群的遗传性易栓症诊断主要针对抗凝蛋白的检测,其表型检测结果易受到干扰,而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准确性高的基因检测正逐渐成主要的诊断方式。基因检测能早期诊断和明确病因,帮助临床医生开展个性化诊疗,为高危人群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基因突变有异质性,国外的易栓症筛查研究并不适用于指导评估国内易栓症患者的血栓性疾病风险,还需进一步将区域基因分布特点结合临床表型,完善国内的基因谱,基于VTE遗传学机制制订临床实用的遗传风险预测模型,实现VTE个体化精准防治。
2025年03月21日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10月17日
2024年09月20日
2024年09月09日
2024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