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首页 > 学术园地

学术园地

2024维生素D国际会议共识

发布时间:2024-06-28

2024年4月会议共识发布《Consensus Statement on Vitamin D Status Assessment and Supplementation: Whys, Whens, and Hows》,本次会议共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维生素D的评估、补充、安全性、代谢等进行了确定和阐释,总结要点如下:

维生素D状态的评估

血清总25(OH)-D是评估维生素D状态的标准生物标志物。最佳25(OH)-D水平存在争议,一般建议在50-75nmol/L(20-30 ng/mL)范围内,但也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

维生素D的推荐日摄入量

目前,对于维生素D的推荐日摄入量存在不同意见。以维持超过50 nmol/L (20ng/mL)的血清25(OH)-D浓度为目标,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议成人(50-69岁)的维生素D推荐膳食摄入量为600 IU,老年人(69岁以上)为800 IU。美国内分泌学会(Endocrine Society)建议用于骨骼外健康时,每日维生素D最高可达2000 IU,维生素D缺乏者每日最高可达10,000 IU。

维生素D补充的安全性

补充维生素D通常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不良事件极少,不需要严格监测。基于维生素D中毒的观察性病例报告,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设定每日4000 IU为维生素D的补充容许上限。但也有证据表明,即使是较低的日剂量(<4000国际单位)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维生素D的补充方式与补充策略

口服胆钙化醇(维生素D3)仍然是维生素D的首选补充形式,而其他维生素D类似物(如骨化二醇、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和胃肠外给药应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如麦角钙化醇已被证明在提高血清 25(OH)-D水平方面效果较差,仅用于特定的临床疾病。钙化二醇可推荐用于肥胖、吸收不良综合征、CYP2R1功能障碍患者,或需要快速达到维生素D充足性的患者。骨化三醇仅限应用于体内不易产生活性代谢物的特定疾病。每日维生素D补充方案是理论上改善维生素D状态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策略。但为了解决每日方案依从性低的问题,同时给出了间隔较长的非每日给药方案,间隔最长可达4周。

维生素D的临床效果

维生素D缺乏会减少肠道钙的吸收,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质流失和老年人骨折风险增加。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减少疗养院居民的髋部和其他骨折。最近对维生素D的骨骼外影响的大型试验的事后分析表明,长远来看,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特别是中心动脉高血压、心肌梗塞和心房颤动)的发生,以及2型糖尿病前期的发展。

维生素D的代谢

共识认为现阶段关于维生素D知识的进步在于对其代谢、非典型代谢物的鉴定、作用机制和遗传多态性的认识。这些知识增加了人们对维生素D在营养和疾病中作用的理解。

维生素D体内代谢机制

  • 维生素D3(胆钙化醇)是由 7-脱氢胆固醇 (7-DHC) 经紫外线照射由皮肤中产生的,是人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饮食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主要来源。

  • 维生素D2和D3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羟基化为 25-羟维生素D(25(OH)-D),然后在肾脏(和其他组织)中羟基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

  • 25(OH)-D和1,25(OH)2-D在23/24羟化酶作用下被代谢为它们的 23/24羟基形式进行排泄。

15.图片1.png

  • 维生素D生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在紫外线照射条件下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编码基因:DHCR7)将7-DHC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维生素D3水平受到DHCR7基因多态性的影响,DHCR7基因变异会影响维生素D的产量,严重时会导致一种名为Smith-Lemli-Opitz综合征的儿童发育障碍疾病。

  • 维生素D活化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经25-羟化酶的作用产生25(OH)-D。目前的证据支持CYP2R1是主要的25-羟化酶,研究表明当该基因突变导致在小鼠的25-羟化酶活性缺失,血清25(OH)-D水平下降超过50%。携带该基因变异的儿童可能会发展为典型的营养性佝偻病,表现为维生素D水平较高或25(OH)-D水平较低。还有研究表明,CYP27A1是也具有25-羟化酶活性。

CYP27B1基因编码在肾脏中羟化25(OH)-D3的限速酶1α-羟化酶。CYP27B1基因突变可导致1α-羟化酶生成缺陷,进而导致25(OH)-D3不能在肾脏中被正常羟化为1,25(OH)2-D3,使得活性维生素D合成受阻,影响机体钙、磷代谢,出现佝偻病一系列表现。CYP27B1变异会导致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研究证实对敲除CYP27B1基因小鼠采取补充1,25(OH)2-D3饮食,小鼠可生长正常。

  • 维生素D分解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CYP24A1和CYP3A4具有24-羟化酶和23-羟化酶活性,是维生素D分解代谢的最重要的酶。CYP24A1是人体大多数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24-羟化酶,而CYP3A4在肝脏与肠道中高度表达,主要在肝脏和肠道中发挥作用。CYP24A1基因变异造成的酶失活现在被认为是特发性婴儿高钙血症的主要原因,特发性婴儿高钙血症是一种以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最初在儿童中发现,但最近的病例报告表明,可能要到成年才能做出诊断,通常表现为早发性肾结石和/或肾钙质沉着症。CYP3A4变异或药物诱导的CYP3A4活性过量最近被证实与维生素D缺乏症和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3型有关,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维生素D代谢物的失活大大加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由VDR基因编码。研究显示,作为靶点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也被证实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吸收与利用。